学术信息
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代陶器和陶塑艺术




    陶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只能对木、石、骨等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将其制作成器具,而不能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当先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涂有粘土的编织篮子经过火烧后不透水,可以用来做容器,于是,他们得到了启发,把粘土用水湿润,塑制成型,再经高温焙烧,改变其化学成分,使之成为胎体坚固的器具,这样便产生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开创了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陶器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具,而且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珍品。

    那么,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何时呢?中国古代有着“黄帝以宁封为陶正”(黄帝命宁封为制陶的官)、“舜陶于水滨”(舜在水滨制陶)等传说。然而,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目前发现的最早陶器实物,要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早三四千年。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及河北省武安县磁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陶器,其年代距今约有八千年.早期陶器质地粗糙松散,器壁薄厚不匀,器形和装饰也都比较简单。但其中也有较生动的造型,如羊头、猪头陶塑及彩陶残片,这些又似乎表明当时的制陶业并非刚刚问世。

    当新石器时代迈过艰难的初期阶段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先民定居生活的进一步稳定,陶器也进入了繁荣昌盛期。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逾六千,陶窑数以百计,陶器则难计其数。这些遗址的分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最为密集,其次为周围地区。

    这个时期的陶器用途广泛,种类繁多。有存贮用的瓮、罐、尊、盆;蒸煮用的鼎、甑、甗.鬶、鬲;饮食用的碗、盘、杯、钵,壶、瓶,其名称、器类达数十种。此外,还有丧葬用的瓮棺、庆典用的陶鼓以及各种陶塑。

    陶器因土质的差异,烧制温度及技艺的不同,而呈多种颜色,主要有红、灰、黑、白几大类。当陶器的制作日趋成熟,古代先民就不再满足于仅仅实现陶器的实用功能,而把自己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用自己的审美观念,在红陶器上用矿物颜料描绘出来。其画面多为动物、植物,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圆形。这些图像笔法流畅,技艺娴熟,这就是闻名于世界的“中国彩陶”。以后,随着灰陶、黑陶的出现,先民们又以刻划、椎刺、模印、堆贴、镂空等方法给陶器加上绳纹、篮纹、弦纹等多种纹饰,使陶器更臻精致美观。

    一九二一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了一批彩陶,距今约六千年。它所代表的史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最为著名。那植物的枝叶和花瓣,跳跃的鹿,飞翔的鸟,都栩栩如生,其彩绘显得笔触粗放、手法洗练。人面鱼纹盆是其中的代表作,纹饰绘在陶盆内壁,人面两嘴角各含一条鱼,两耳边各绘一条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位于甘(肃)、青(海)地区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以繁复华美的纹样,为彩陶艺术增添了异彩。属于这一文化的舞蹈人物彩陶盆上的彩绘舞蹈人物,是中国最早的人物画杰作,堪称艺术珍品。

    除去诸多彩陶,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坚硬致密的白陶。稍晚的山东龙山文化先民创造出了薄如蛋壳.黝黑光亮的黑陶,它厚度仅一毫米,故有“蛋壳陶”之称,是古代原始制陶工匠的杰作。

    在已发掘的陶器中,有数量众多的陶塑,如人头、人型、猪、羊、鱼、乌等,还有将陶塑与日用陶器结合在一起的鹰形陶鼎、人头陶瓶、狗形陶鬶等。这些陶塑艺术品大多逼真生动,富于表现力,显示出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的创造才能。有的陶塑和彩陶还表现了原始宗教和图腾观念。如辽宁省发现的红山文化的女神像、孕妇像和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常见的陶祖,都反映了人们对生殖的崇拜。仰韶文化彩陶中的人面鱼纹、鹳鱼石斧图也都具有神秘的意味,引人遐想。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流畅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精美的彩绘,韵律极强的纹饰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青铜器的兴起,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的一千余年中,陶器的重要地位逐渐为青铜器所替代。作为国家权力和贵族财富、地位象征的青铜器,已成为国事活动和上层社会不可或缺的重器。但在日常生活中,陶器却应用得更为广泛了。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新的器形不断涌现。这时的陶器以灰陶为主,有的陶器的形制、纹饰、彩绘往往模仿青铜器,其精品可以与青铜器媲美,遵王侯贵族也乐于使用。河南省安阳殷墟曾发现过数件非常精致的商代白陶与黑陶器皿,战国中山王墓中也发现过一批极为精美的磨光黑陶器,它们都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最高水平。

    一九七四年夏,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坑,这里有约为七千的兵马俑组成的威武军阵,拱卫着秦始皇的陵墓。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技艺之高.若非重见天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兵马俑的设置完全仿照真正的军队,而指挥官和每个士兵的面容神态都显露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发髻须眉、衣履铠甲都塑造得极为精细,一丝不苟。陶马都健美俊逸,栩栩如生。秦始皇兵马俑为后人展示了从未见诸记载的秦代无名陶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辉煌成就,在中国陶塑艺术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到了汉代(公元前二O六年至公元二二O年),陶器已成为商业化产品。但王侯贵族之家仍使用制作精美、彩绘富丽堂皇的陶器。同时,被称为“秦砖汉瓦”的建筑用陶——宫室建筑的瓦当、花纹砖和墓葬中使用的空心砖、画像砖被大量应用。它们通常被模印、刻划出种种花纹和图像,其内容包罗万象:瓦当上多为鸟兽、云气和吉祥文字;画像砖的图像则以农耕渔猎,宴饮伎乐、出行享乐及诸多神话仙人为主要题材。它{门制作精巧,内涵丰富。汉代制陶业的一大进步是低温釉陶的发明。其烧制的温度是七百至一千度之间,熔剂为铅,当温度为七百度时.即可将玻璃质的釉溶化.烧出翠绿、粟黄、酱褐色等各种鲜亮的颜色,给露胎的陶器加上一层光洁莹亮、熠熠生辉的外衣,使流行千年的红陶、灰陶的颜色大为改观。釉陶物美价廉,作为随葬品迅速流行。由于汉代风行厚葬,冥器制作便应运而生。陶塑冥器几乎囊括了死者生前所拥有的和幻想的一切:从事各类仆役的陶俑,牲畜家禽,水田塘榭,楼阁坞堡,宅院仓厕乃至猪圈鸡舍,灯奁 井等,可说是应有尽有。如此广泛的题材,使陶塑匠师能大显身手,精心创制。在众多的汉代陶器中,精美奇特。令人赞叹的艺术珍品层出不穷,展现出汉代文明的雄浑、璀璨,并为研究汉代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形象实料。

  在繁荣强盛的唐代(公元六一八至九O七年),出现过许多完美卓绝的陶塑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唐三彩。过去,唐三彩从未见诸文字记载,但自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被发现后,顿时蜚声中外。唐三彩是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烧制出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三彩釉。实际上它的釉色不止于这三色。唐三彩在烧制时,其釉液流动浸漫,烧成后釉色变幻丰富,斑驳璀璨.显得流光溢彩,典雅华贵,烘托出盛唐的气象。唐三彩出现于盛唐时代的两京——长安和洛阳。它的兴盛与唐代厚葬之风分不开。其主要作用是作为随葬品。其中一类制成日用器皿,如壶、罐、杯、盘等数十种;另一类为陶塑,如各类人物:恭谨的文吏,威武的将军,丰腴的贵妇,高鼻多须的胡人等。还有各种畜禽,如马、骆驼、牛、狗、鸡、鹅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马、骆驼和仕女。这与唐代的风尚和“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俊逸传神的马和骆驼代表着唐三彩的高度艺术水平。如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五个俑中就有三个高鼻多须的胡人,既显现出当时胡汉杂处的风情,又是盛唐乐舞艺术的形象记录。唐三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完美灿烂的尾声。

    唐代以后,陶器和陶塑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不再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数千年来众多的无名艺术家用泥土、水、烈火创造的大量的艺术瑰宝将万世永存。

 

(作者殷稼现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本文刊登于《出土文物三百品》 新世界出版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