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快递
活动 | “丝路文明对话交流”主题征文启事

发布日期:2025-09-0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琼海博鳌丝路研学中心联合相关文博机构主办的“丝路文明对话交流”活动将于2025年10月下旬在广东省韶关市举办,活动将围绕“丝路文明对话交流”主题开展学术交流,现面向国内外学者广泛征集主题学术论文。届时将遴选优秀论文集结出版,并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参加现场交流活动。现就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背景与主题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纽带,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从长安到罗马,从驼铃声声的沙漠商道、草原路径到帆影点点的海上航线,不同文明在此交流互鉴、共享共赢,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本次征文旨在以丝路文明对话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历程、文化融合的智慧结晶以及对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启示。

  为深入挖掘丝路文明的丰富内涵,推动当代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本次“丝路文明对话交流”主题征文活动诚邀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积极推动丝路文明理论研究,传承丝路精神,增进对多元文明的理解与尊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力量。

  论文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一)丝路文明交流互鉴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实践与展望研究,重点关注丝路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对国际文化交流、跨国合作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意义;

  (二)丝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研究(如考古发现与文献中的丝路记忆等);

  (三)从丝路文明对话看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上的文明交流故事,重要案例研究;

  (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东盟各国、中亚各国等)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五)数智时代丝路文明的阐释、展示和国际传播研究;

  (六)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丝路文明传承研究;

  (七)其他“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相关主题的研究。

  二、论文要求

  (一)主题内容要求投稿论文应为与上述主题相契合的原创作品,且尚未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论文内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内容严谨、数据翔实,不涉及国家秘密。

  (二)论文体例格式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为便于制作英文目录,作者须提供文章的英文译名。采用宋体二号加黑。

  2.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须以脚注形式标注于文稿首页。同时,作者须在稿件尾部注明所在城市、邮编、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此项信息仅供计发稿酬、代扣个人所得税使用,不在刊物上公开发布)。

  3.内容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做主语,15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文中各级标题按“一、(一)、1、(1)……”规则排列,其中“一、(一)”标题分别采用黑体小四号、楷体小四号加黑。

  6.正文文字:稿件一般为4000字至7000字,原则上不超过8000字,版式采用A4纸张,正文字体用宋体小四号字。

  7.数字用法: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的规定。

  8.表格:要求简洁明了,少占篇幅,采用黑色线条,有简明表题,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图片:本次征稿对稿件配图与文字内容的适配度、图片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有较高要求。作者须将JPG格式电子图片打包发送至邮箱,图片以横版为宜,要求构图合理生动、突出主题,分辨率300-600dpi,1M以上,注明图题和图片来源,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

  10.注释:以脚注形式分散标注于正文页面下方,用带圈数字依次编号,如①、②、③……,用宋体五号字。

  1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符号、格式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执行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尾注形式集中列于文后,序号用方括号数字表示,如[1][2]。

  (三)投稿方式

  论文电子版(doc或docx格式)请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指定的电子邮箱,邮件标题注明“丝路文明对话交流+第一作者姓名+论文标题”字样,文尾写明作者信息(姓名、性别、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三、其他事项

  (一)本次论文征稿时间为2025年8月15日至9月15日。

  (二)征稿仅接受原创首发作品,谢绝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原稿,恕不退稿。

  (三)入选的论文将集结出版。拟刊发的稿件,我中心将于2025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间联系作者。

  (四)稿件一经刊发即酌致稿酬并赠送出版物一册。该著作权使用费即与稿酬一并支付,我中心有权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以及在网络媒体转发全文。

  (五)投稿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武老师13072085646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西河沿136号院1号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邮编:100005)

  投稿邮箱:wtz13072085646@vip.163.com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2025年8月13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